从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过年说开去
前言
很多人说,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更多人不愿意聚在一起过年了,这种现象越来越集中在年轻人身上。
好像,我也对那种大家族的年会阔别很久了。或许有一天,春节跋涉上千公里远回老家团年终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消失的记忆。
但是任何社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规律或者政治内核来解释,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些不错的角度,来为这些正在发生的事情找找缘何。
往历史前回溯
“过年”是凝聚起家族,凝聚一个利益交换自组织的仪式。
家庭内部通过系统性的仪式,确认忠诚、确认利益交换的愿景,其功能类似潮汕宗祠。
因此年味的强弱,和家族自组织的互助能力直接相关,一个人只有在家族中作为‘受惠者,他才会去追求‘年味’。随着这份利益交换越来越弱,从潮汕闽南式的紧密互助,逐渐降低为华北华东式的简单互相帮衬,那“年味”就会越来越淡。
而过年中产生的大部分冲突,本质都是由于老一辈/即将进入老年的中年人,需要吸血家族、维持自己的赡养。
因此,他们在过年期间,需要集中进行大量的仪式和服从性测试,来确认家族的供养意愿、确认自己育儿投资/家族投资是否能得到回报。
尤其子女平时在外地的话,就只能抓紧在过年期间完成。
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自己在年轻时得到的家族托举有限,老了家族基本原子化分崩离析,得不到赡养回报,因此待在家族体系里得不偿失。年轻人倾向于拒绝进行大量的仪式,拒绝维持紧密的家族关系。
于是,双方就产生了根本利益的冲突。
感慨
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商谈”和“共识”,只是在爱中,在包容和信任中,分歧无法构成隔阂和冲突。
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里,爱是不存在的。一对怨偶,因为年龄到了,被迫结为夫妻,凭借基因的本能
生下孩子,再依据人的本性,把这个幼小脆弱的生命蹉磨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样的家庭,没有恨已经是万幸,而爱,更是天方夜谭。现在,让几个没有爱的人被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之中,冲突几乎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