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规律

思考 -> 原则 -> 算法 -> 好决策

创意择优系统化

  1. 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以及其他算法,计算机能比我们任何人都更有效地把人和成果联系起来,就像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认清市场一样。计算机也没有需要克服的个性偏见和情绪障碍,所以计算机得出的由数据驱动的结论不会让分析对象觉得受到冒犯。

经济规律

  1. 与大多数人认为的合理的个人行为方式相比,国家的行为方式更加自私,考虑更不周到。
  2. 为什么几乎所有事情都是反复发生的、这些模式背后的驱动因素,以及在应对这些事情时哪些原则有效、哪些无效。

如何脱颖而出

  1. 有能力的人居安思危。安然无忧的是愚人。假如冲突能在变得尖锐之前被解决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英雄了。
  2. 因为有实现目标的伟大决心,所以他们能克服对于战斗的恐惧。考验和教育他们的战斗以及别人赠送的礼物都能让他们获得“特殊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既取得成功也遭遇失败,但随着他们变得更强,持之以恒地追求更多东西,他们的成功越来越多,失败越来越少。

如何领导企业

  1. 我们都清楚,领导层转型从来都不容易,而我们的习惯做法一直是尝试、失败、分析原因、改变做法和再次尝试。
  2. 想要成功转型,你只需要做两件事 – 让胜任的人做CEO,同时拥有一套有效的治理机制,可以在CEO无法胜任的情况下替换他。
  3. 简单来说,治理就是一套制衡机制,确保一个组织不管谁在什么时候做领导人,都会无比坚强有力。
  4. 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在一个职位上成功地人必定能在另一个职位上成功,对一个人有效的做事方式必定对另一个人有效。

公司的本质才不是什么Profit Maximization(利润最大化) – 那只是投资人的愿望,甚至都不完全属于创始人,尤其是有理想主义的创始人。

在我眼里,公司就是为了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中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存在的一个实体,其本质是一个合作团体的下限,是一群目的不同,各有打算的家伙聚集在一起,各自出力、各取所需,让公司勉强有盈利满足内外各方需求(尤其是市场),而不致崩溃。这就是就是交易成本 vs 管理成本的结果。仅仅是因为不开公司,大家从事生产的交易成本更高,所以才会有公司。

大公司的很多工作,给公司的效益远不如给本部门的效益;很多成本就是部门自己为了刷存在感而产生的。这时候,你再说公司是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实体,是严重不符合现实的。


制度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一整个框架下的制度体系
社保制度,医保制度,户籍制度,商品房制度,银行贷款按揭制度,义务教育入学制度,车辆登记制度,这些制度在过去是配套来进行城市管理的。
当下经济状况下,购房和房贷的政策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放松,而在过去房地市场上行的时候,相应的购房资格,实际上就是一个住房的看涨期权;这个期权在当时
是有价的。而这个期权在当时是基于户籍,基于社保缴纳,基于学历等等进行配置的。
当然,随着房市下行,社保和购房资格的挂钩自然而然就会减弱或者取消;但社保和银行按揭贷款之间的关联还是很强的,贷款审核的时候,有社保,能够给工作证明,收入证明,仍然是房贷的一个有利条件;在过去经济上行周期,能够获得优先的融资权力,其实也是意味着更大的经济自由度。而随着生育率的降低,社保和教育入学资格之间的关联也会减弱。
户籍制度本身就意味着基于地域对人口进行管理,对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区别管理;不同省市基于自己经济水平进行管理。
而肉眼可见,随着经济发展,各个省市县,房地产和教育实际上都已经逐渐进入过剩状态,没必要再基于户籍进行分配。所以户籍制度实际上已经不会太多在资源上来成为限制。


经济规律
http://lisz.site/2025/01/13/经济规律/
作者
Banner
发布于
2025年1月13日
许可协议